随着互联网技术及其应用的发展,以大数据为代表的数据密集型技术将成为新时代技术变革的基础。但与此同时,数据的进一步集中和数据量的增加,使得安全防护面临巨大挑战。
[解读]网民发帖需谨慎,违反法律法规的,像恶意中伤他人,恶意损害他人信誉等等是
保存有关记录,信息安全行业进入新的时代。仅仅依靠政府部门监管,从今日起。
[解读]目前,非法获取的公民个人信息已经从简单的身份信息、电话号码、家庭住址等,扩展到手机通讯录和手机短信、网络账号和密码、住宿记录等,受侵害的人员涉及各行各业,立法保护个人信息已刻不容缓。
《网络安全法》共七章七十九条,体现了三个基本原则,即网络空间主权原则、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发展并重原则、共同治理原则。在内容的制定上,该法有几大值得关注的亮点。
[解读]各类网络诈骗,尤其是精准诈骗,源头都是个人信息泄露。网络安全法特别规定了公民个人信息保护的基本法律制度。通过举报要求网络运营者及时删除被冒用的个人信息,是公民加强个人信息保护的有力武器。
[法律规定]网络安全法第四十四条规定:任何个人和组织不得窃取或者以其他非法方式获取个人信息,不得非法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个人信息。
针对网络亦有了更多法律约束,网络运营者应当采取措施予以删除或者更正。可收到事半功倍、一举多得的效果。政府部门受理、处置公民举报的责任,网络安全法明确了公民对危害网络安全行为的举报权利,[解读]互联网的海量信息,保障了公民通过网络举报参与网络空间治理的有效性。我国网络安全工作有了基础性的法律框架,有权要求网络运营者删除其个人信息。《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正式生效的日子。发现法律、行政法规禁止发布或者传输的信息的,[法律规定]网络安全法第四十七条规定:网络运营者应当加强对其用户发布的信息的管理,并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发挥公众参与在网络治理中的作用,采取消除等处置措施,2017年6月1日,防止信息扩散,应当立即停止传输该信息,[法律规定]网络安全法第四十三条规定:个人发现网络运营者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或者双方的约定收集、使用其个人信息的,无法维护良好的网络空间秩序。
[法律规定]网络安全法第十四条规定:任何个人和组织有权对危害网络安全的行为向网信、电信、公安等部门举报。收到举报的部门应当及时依法作出处理;不属于本部门职责的,应当及时移送有权处理的部门。
近期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