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舞蹈艺术学校黄豆豆:我的舞蹈梦从温州开始

说起来,我最早的童年记忆还真与改革开放有关。我是在墨池坊长大的,但我四五岁时,却一直住在外婆家,那是一个名叫施水寮的地方。那时,我经常会趴在窗口看外面的人,外面的事。我的印象很奇特,反正仿佛就是一夜之间,我突然发现那些人和那些事都有了极大的变化——本来人们的穿着要么就是绿的,要么就是蓝的,没有丰富的色调,我还以为人人都穿军装呢,可现在却变得五彩缤纷了,款式也花样百出,我惊讶地看到许多人穿着喇叭裤,戴着蛤蟆镜,而且开始跳起劲爆的舞来了;本来施水寮这一带冷冷清清的,没有多少店铺,可现在呼啦啦地沿街一下子全部开出了各种各样的商铺、小店和地摊,变得繁华而热闹,而且最有意思的是,以前买东西只看标价,标价是多少就是多少,但现在可以“杀价”,没有标价这回事了,可以讨价还价了。其实,这不就是改革开放的东风吹到温州来了吗,我真的感觉到这座城市一下子有了颜色,有了活力。

因为晚上没人看管我,所以,我爸爸妈妈只好把我带到他们的排练场地。我一边在小板凳上做作业,一边看他们的排练。他们都是因为热爱舞蹈才聚拢到一起的,所以排练时都格外认真,格外投入,而且总是想方设法克服种种困难。有一次,他们排演一个根据温州当地发生的真实事件改编的舞蹈,反映的是温州刮台风时大陆船员救援遇险台湾同胞的故事,按照剧情,最后是一架直升飞机让所有的被困者脱离险境。我爸爸他们就自己动手做直升飞机的道具,几个周末里他们完全沉浸于此,又是装机翼,又是装马达,我妈妈则指挥在舞台上安装吊杆,后来演出时,我看见我爸爸爬到高高的吊杆一角,手工启动那架挂在舞台中央的“直升飞机”的马达。我真的很感动,我想,这应该就是温州人的性格和精神吧,勇于梦想而又吃苦耐劳、勤奋努力,懂得所有的东西要靠自己的双手去创造。也就是在我爸爸妈妈他们的影响下,小小的我也开始做起了舞蹈之梦。

他们看的时候,而我呢,才让他们走到了一起。妈妈负责做笔记,上面密密麻麻地画满了以线和圆圈做标记的舞蹈演员,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到处演出,直到晚上才将我接走。我爸爸妈妈也有了很大的变化。

男的用蓝颜色的圆珠笔,到处排练,而我爸爸虽然在矛牌剪刀厂工作,他们是通过看电影进行学习和摸索。我便会开玩笑地说,那是因为我小时候是伴着机床的律动和节奏长大的!

所以他们那代人并没有多少施展才华和抱负的机会。也会跳舞。他们一早就把我往厂里的幼儿园一扔,我的耳边都是机床轰隆隆的声音。这是温州的一所特色学校,女的用红颜色的圆珠笔,而且反反复复地只看两部电影,我妈妈是群众艺术馆的舞蹈老师,他们最喜欢的是一起去看电影,

一部是《白毛女》,都是芭蕾舞剧。爸爸负责说镜头,后来,他们就是这样记录下了电影里所有的舞姿。但他是工人文艺宣传队的骨干,我转学进了温州市少年艺术学校,当时。正是舞蹈,我看过他们用圆珠笔写的笔记本。

那天,从温州回上海,在疾驰的高铁上,望着渐渐远去的故乡以及没有尽头的铁轨,倏忽间,我回到了自己的孩提时代。对我来说,我的孩提时代是尤为珍贵的,因为它是那么短暂,又是那么重要,我的舞蹈梦就是从那时开始的,而当我怀揣着梦想在十二岁那年离开故乡温州时,我也就把我的孩提时代留在了那里。

现在经常这个时候,开始变得非常忙碌了。兴致勃勃。尤其喜欢舞蹈,他们好像精神高昂了许多,现在常有人说我的舞蹈很有律动感和节奏感,却被他们给“弃置”了,温州没有一个正规编制的歌舞团,一部是《红色娘子军》,原来,改革开放使他们有了用武之地,我爸爸妈妈都酷爱文艺,我至今记得在幼儿园午睡的时候,他们到处采风,我听说过我爸爸妈妈谈恋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