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不爱排队怎么办不挤不抢轮不到自己

所以,就喂养特级奶,小孩一生下来,

细想想,现如今我们到银行都需要取号,这个叫号系统也是迫不得已才加上的,因为人们不单不习惯“一米线以外等候”,连等候都难。常常有人正在办理业务,就有人凑到窗口边直接“咨询”起工作人员。国人最壮观的排队应数黄金周,还有曾引来世界瞩目的上海世博会,一个展馆最少也要排队三个小时以上,在一眼望不见尾的队伍中尽是写满焦灼与不耐烦的脸孔。队虽排了,但满心的不甘啊!于是,朋友问,为什么我们不爱排队?

朋友借春节到美国一游,虽只有短短的20天,回郑后依然感慨良多:“只有出国才能更看清自己的国家,比如中国人不爱排队这事儿,在国内时虽也有感觉,但没那么强烈,看到国外秩序井然的等候队伍,不能不惭愧。”扪心自问,好像我们还真是没有自觉排队的习惯,虽然社会有了巨大的进步,可是不排队的现象还是屡见不鲜。最常见的如等公交,无论公交车上人多还是人少,站牌下等候的人一看见车来,一定是一拥而上,鲜见一个有秩序上车的情形。

事实上,关于国人不爱排队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止过。“一个国家是不是礼仪之邦,在排队上可一目了然。”柏杨曾在《到底是什么邦》中毫不客气地说,甚至专门写了《排队国》,针对美国人的排队现象进行论述:夫排队者,是人类文明外在的寒暑表,从一个国家的排队秩序,可以准确地判断其文明程度。“我在美国只两个月,就想提议把‘美利坚合众国’,改成‘美利坚排队国’。美国排队,不但泛滥,而且已造成灾难,不得不惋惜那些黑白两道朋友,竟把那么多宝贵时间,浪费到排队上。上飞机排队,下飞机排队,检查行李排队,缴验护照排队,买邮票排队,寄封信排队,窗口买票排队,付钱取钱排队,等公车电车排队,上公车电车排队,去厕所排队。最使人不耐烦的是无论大小饭铺,也要排队……中国人排队,只是一种学说,美国人排队,却是一种生活。”

于是,中国人世世代代的基因里似乎都有一种惶恐,做什么都要争、要抢。做事,最好是名利双收。创业,最好是一夜暴富。结婚,最好有现房现车。连评论都要抢“沙发”,排队当然最好能插队。

梁实秋也曾写过《排队》一文,文中提到:抗战时期,人们在车站购票是不排队的。但是日本人占领车站后,秩序就井然了。为什么呢?因为有个日本兵拿着鞭子,来回巡视,看到有插队的,就扬起鞭子狠狠给他一下。梁在文中伤痛地质问:中国人难道真的需要那么一条鞭子吗?

国人痛恨特权阶层,但内心又无比羡慕他们享有特权,可以不用排队,有关系有门路有捷径。对特权的痛恨让我们不相信公平,因为太多老老实实排队的人最后可能连末班车都上不去,受打击多了,自然不敢也不肯再遵守秩序。所以,我老老实实地排队等红灯,你却插了我的队,我当然要报复你,重新插你一下。插来插去,队早已经不成队,道路也堵得更糟糕。

排队本是正义与公平的象征,是对规则和秩序的认可。但是,在我国无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在,无论在官场还是在民间,被许多人推崇的成功哲学是“那人做任何事情都可以不排队”。获得这种优先权会被人们看成有本事,如果自己老老实实地排队,一方面是迫不得已,另一方面更加挖空心思地想如何获得那种特权。所以,我们才会在等公交时看到年轻的妈妈催促着孩子“快点快点,快抢那个位置”,似乎是下意识,我们要求孩子不要落在人后,而我们自己从小也早早地被教育,不能干等,抢不到就饿肚子。

家人们拼了命把孩子往上一层塞,到小学似已阅尽天下沧桑——人生呢,刚上幼儿园就学奥数,却还只人人都在飞奔。牙牙学语就送美语班,对特权的羡慕又让人更加努力地想加入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