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的误解: 游戏是一种玩耍,只用于消遣,因此游戏是一种时间的浪费。对成人来说,工作是有价值的,对孩子来说,学习才是有意义的。
家长的疑问:既然游戏对幼儿的发展是一种自然满足,那么学习就应该是一种社会需求,孩子也需要学习一些成人想让孩子学的知识,这难道是游戏可替代的吗?
我们的辨析:游戏是儿童的天性,这一天性中蕴含着生长的需要和生长的内动力。对年幼儿童来说,其生理、心理还在不断地成熟过程中,当身体和心理要发展什么的时候,其身体机能就会自动地发挥作用,自发地使用它。例如孩子之所以行走时喜欢奔跑、喜欢走窄窄的街沿边缘,喜欢跨跳路上的障碍物,喜欢向远处扔投小东西……其实,幼儿游戏的这种自发性特点表明,这正是孩子发展动作、发展平衡、发展肢体协调性等的需要,这也就是为什么儿童天性好动的原因,如果我们给他们合适的空间、时间、玩具材料去游戏,那么他们就会得到发展上的最大满足。
我们的回应:幼儿还未到正式学习的年龄,也即幼儿的学习不是那种概念化、符号化、学科体系化的学习,他们的学习依赖的是动作、是情景、是亲身的体验,这是他们的思维特点决定的,因为他们还处于直观的动作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的阶段。而游戏的情境性、直观性、操作性特点与幼儿的思维特点相吻合,所以游戏对幼儿来说是一种适宜的学习方式。例如:
我们的回答:儿童游戏有很多不同的类型,无论哪一类游戏,都会出现问题情景,都存在幼儿对事物的探究,例如过家家一类角色装扮游戏,会大量出现替代物的使用问题,积木游戏中会大量出现建构造型的结构稳固性问题,棋牌类、运动类的规则游戏会出现规则协调的问题,任何一种游戏,只要孩子通过探究解决问题,这一过程就会涉及各个领域的学科知识和社会合作的技能。此外,各类游戏还有各自特殊的学习功能,如角色装扮游戏更多涉及叙事能力的提高,“娃娃家”、“小医院”、“小超市”等游戏主题,正是他们用行为在构思反映社会生活事件的脚本,且随着认知的发展,游戏的故事情节会越来越复杂;积木游戏更多涉及数学科学的知识经验,当她们为楼房搭建楼梯时,就会运用递增或递减的数学方式,搭建高架桥时就会考虑坡度与桥墩高低序列的问题;规则游戏还
一个幼儿正在用积木搭一座桥,他先各用4块方木垒了两个桥墩,然后拿了一块木板条准备架在桥墩上,由于桥墩之间的距离较远,显然木板的长度不够,他便用这块不够长的木板作为工具,试图测量出比这块长的木板,但是没有找到。于是他将其中一个桥墩向另一个桥墩移动,使之缩短距离后,顺利地将木板放了上去。(浙江安吉幼儿园提供)
游戏不仅是发展的需要,也是发展的体现,幼儿的游戏水平反映的正是他的发展水平,所谓“聪明的孩子会玩”,“会玩”指的是游戏水平高,“聪明”指的是认知水平高,幼儿各方面的发展都是通过游戏实现的。我们可以看到,一方面幼儿在游戏中有大量自发的重复性行为,这种重复就是在练习和巩固已有的发展水平,另一方面,游戏中还有大量探索性行为,因为幼儿对已经熟练的行为会不满足,就会变换着花样地进行自我挑战,小步递进地提升自己的行为水平。
从中获得的经验印象更深刻更持久。一是换长一点的木板,选择了合适的问题解决方法。而且在游戏的真实情景中更容易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二是缩短桥墩的距离,面对桥墩距离和木板长度不匹配的情况下,游戏中的这种学习远比专门教学有效得多,在这个案例中,对这个年龄的幼儿来说,幼儿能够尝试两种办法,通过在真实情景中的操作体验,所以具有强烈的动机,因为这是在解决游戏中的实际问题,
近期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