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我们聊了车联网之车载无线网络。无线网络的出现,代表着汽车不再是独立存在的个体,而是融入到了整个物联网的大潮中。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进入物联网,万物可联,访问方便快捷,但是随之而来的就是陌生人可以通过物联网访问私人车辆成为了可能和现实。
最初的OBD接口基于ISO协议的K-Line通讯方式,通过计算机标准的串口通讯方式与外接设备相连接,采用半双工的通信效率比较低,所以基本上已经被淘汰。现在CAN总线通讯方式成为了主流,CAN总线也使用了基于ISO的协议,属于网络型分布,具有很强的可扩展性。国内市场在2008年7月份开始强制规定所有市场上出售的车辆都必须配备这个协议,使车辆检测工作得到了简化,并且让OBD大行其道。
OBD是英文On-Board Diagnostic的缩写,即车载诊断系统。本来这个模块是给车企的工程师用来诊断整车网络中ECU故障的接口(简明称谓就是修车),但是现在被许多公司商用化了。它除了能够监测到车辆仪表显示的数据外,能随时监控发动机的运行状况、油耗记录、车速里程、胎压值、电池电压、气囊报警、加速减速、刹车拐弯等数据。概括一句话来说,只要是搭载在CAN上ECU数据,都能够被OBD检测并反馈到监控设备或者监控软件上。
传统车企配置BT功能为了实现蓝牙电话、手机互联、蓝牙钥匙
包括减速、关闭发动机、制动或让制动失灵。并成功的控制了车辆。本文作者是一名汽车底盘工程师。看法也各有差异。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心怀好意的去这么做,大家对车联网的安全性能提出了大大的问号。欢迎大家一起讨论。一旦别有用心的人攻击了私人车辆,也可能危及到司机和乘客的生命安全。身处行业不同位置的人,如何保证车联网的安全。两位黑客侵入克莱斯勒公司出品的Uconnect车载系统,远程通过软件向该系统发送指令,他们顺利的侵入到了系统,随着2015年7月两位著名白帽黑客查理·米勒以及克里斯·瓦拉塞克入侵了一辆Jeep自由光行驶过程的经典案例曝光,本期的主题是:中国传统车企在自动驾驶大潮中,所以,车联网的安全也是车厂要在实现自动驾驶过程中打好基础的必修课之一。不仅仅是造成车内财物丢失或者车辆被盗,
2、基于上述原理,通过PC软件或者手机APP实现对车况的综合检查了。现在市场上的OBD有如下的模式:
事实上黑客通过OBD攻击汽车的可能性比较小(姑且不算SIM卡版,SIM卡版相当月3G/4G网络攻击范围内),一方面是依赖于OBD设备要被用户安装在汽车上;另外一方面这些设备都会受到距离的影响。要想完成对汽车的攻击,黑客需要确保OBD在车内,同时不能离车距离太远。这个对于自动驾驶没有太多的影响,所以不做深入探讨。
其中蓝牙版和数据线版市场份额比较大,而WIFI版和SIM卡版则相对来说比较少。
启动车上的各种功能,好在两位仁兄把结果反馈给了克莱斯勒,对于传统车企都带来了或多或少的影响。使得这批汽车得以顺利召回并升级。他写下了自己的看法,编者按:互联网造车的兴起、汽车智能化进程加快。
近期评论